Menu
>
政策要闻 | 聚焦第三批急救试点新政,解码校园急救教育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06
浏览次数:

近年来,校园急救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为校园急救教育的深入推进指明了方向。

图片

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指南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部署,深入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系统构建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师生急救素养,切实保障师生生命健康安全,扎实推进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

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为核心,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以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推动在校园内配备急救和急救教育设施设备,加强师生急救教育,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探索和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学校急救教育经验做法,完善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引领学校急救教育发展新方向。

二、重点任务

(一)建强师资队伍。各试点学校组织教职员工参加专业化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确保试点学校的每位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至少接受1次系统培训,并在首次系统培训后保持两年1次的复训频率。建立教师培训考核机制,对培训合格的教师颁发证书,并优先安排其承担急救教学任务。需要引入校外急救教育专家参与教学活动的,应加强专家的资质审核,需具备5年以上相关经验。鼓励各试点学校开发急救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探索培养急救教育名师。

(二)完善课程体系。各试点学校按照《学校急救教育课程教学大纲(2024版)》,结合学段特点差异化设置课程内容,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急救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学前教育阶段,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的避险、求救知识,树立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引导学生熟悉基本急救知识,提升生命安全和应急救护意识与基本能力。在高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掌握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学生掌握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与技能,并能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向家庭及社会宣传推广急救知识与技能。各试点学校将急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地域和专业特色与急救教育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开发教材、视频、操作手册等教学资源。

(三)配备设施设备。各试点学校根据学校规模和实际需求,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如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包等)和急救教育设备(如医学模拟人、自动体外除颤器训练机等),并确保设备完好可用。建立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开展设备使用培训,让师生熟悉急救设备的操作方法。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开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急救模拟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等,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支持学生通过数字化手段练习技能。

(四)开展实践活动。各试点学校要积极联合社区、医院开展急救实践活动,因地制宜,灵活设置院前院内急救实践体验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实效性。鼓励学生成立急救志愿服务社团,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学校组织开展师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竞赛、展示等活动。鼓励各地探索开发学校急救教育相关证书,用于记载师生参与急救教育和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时长等。

(五)建设培训基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参考相关标准,遴选交通便利、培训设施设备完善、具有专业培训师资的学校或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作为培训基地,开展试点学校急救教育师资培训,指导和协助试点学校开展学生急救教育,辐射带动本地区急救教育。

(六)组建专家团队。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试点学校要积极与本地区急救教育专家联系,请其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遴选省内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5年以上急救教育经验的专家,保障本地区师资培训效果,指导开发急救教育内容资源、评价体系,完善优化急救教育育人体系。

三、实施保障

(一)完善工作机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对试点工作的宏观统筹指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省域试点工作,与本省域内各试点学校建立畅通的工作联系机制,积极组织开展本省域内试点学校工作交流与协作。各试点学校要完善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机制,成立由校长牵头的急救教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急救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鼓励相关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指导建立学校急救教育共同体、联盟等形式,促进跨省域试点工作推进和交流。

(二)加大经费支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政策、资金、项目和课题等方面向试点学校倾斜。各试点学校要统筹学校办学经费,合理安排学校急救教育投入,加强学校急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设施设备配备。鼓励社会资源资金投入试点工作

(三)积极宣传推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公益宣传,推广典型案例,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师生急救意识,营造良好的急救教育氛围。各试点学校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试点工作成果志愿服务成效师生救人事迹。

政策解读


该通知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将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作为关键突破口,以增强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在校园内合理配备急救及急救教育设施设备,大力加强师生的急救教育工作,并积极倡导开展志愿服务,致力于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可广泛复制与推广的学校急救教育模式,进而完善学校急救教育育人体系,为全国学校急救教育的发展树立标杆。

依据通知要求,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涵盖了六项关键任务


1、建强师资队伍

各试点学校需组织教职员工参与专业化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保证每一位校医、体育与健康课教师、班主任至少接受 1 次系统培训,为急救教育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2、完善课程体系

严格按照《学校急救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2024 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制定契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急救教育课程方案。

3、配备设施设备

依据学校规模和实际需求,配备必要的急救及急救教育设备,并确保这些设备始终处于完好可用状态,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

4、开展实践活动

试点学校应积极与社区、医院联合开展急救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组建急救志愿服务社团,投身志愿服务。同时,鼓励各地组织师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竞赛、展示等活动,以赛促学,提升师生的急救能力。

5、建设培训基地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精心遴选交通便利、培训设施设备完善且拥有专业培训师资的学校或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作为培训基地,助力试点学校开展急救教育培训。

6、发挥专家作用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学校应主动与本地区急救教育专家建立联系,充分借助专家的专业力量,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与支持。

作为深耕校园急救教育领域的企业,我们始终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态,积极响应号召。凭借专业的产品和丰富的经验,已成功助力多所学校在急救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与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的合作中,我们为其打造了融合校园急救站(AED)急救教育大数据管理平台综合考评与训练系统志愿者管理平台等的虚拟仿真多位一体急救教育体系。校园急救站搭配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了 AED 设备的实时监控与高效调配,为校园急救争取宝贵时间;急救教育大数据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急救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显著提升了急救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图片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成为全国首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的过程中,我们全力配合,助力其成功创建全省唯一的“全国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该项目得到了相关政府领导的高度赞誉

1754448552960734.jpg

中山市华侨中学同样高度重视急救教育。我们携手为其建设的生命教育馆,涵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预防溺水、踩踏事故及常见急症处理等多方面应急救护内容。通过科普、互动、体验等多元化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与沉浸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提升了应急救护能力

1754448680950266.jpg

以上为我司在校园急救教育领域的部分案例。

未来,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政策导向,持续优化产品与服务,为更多学校的急救教育试点建设添砖加瓦,为守护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贡献更多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政策的引领下,推动校园急救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精彩推荐
更多
400-166-7319 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