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其官网发布《2025年上海市医疗应急工作要点》,“完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被纳入首要工作,其中特别指出:2025年,上海将积极推进AED规划配置工作,全力做好“在居民小区和重点公共场所增配750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为民办实事项目。至2025年底,实现上海市AED配置水平超过50台/10万人。
AED是一种通过电击除颤的便携式医疗设备。医学上素有“黄金4分钟”急救原则,心脏骤停4分钟后患者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而AED电击除颤一直被公认为是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AED可以与心肺复苏术配合使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配置AED设备的同时,也要让更多人学会使用AED。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等每年都会开展相应的急救培训,急救培训中就包含AED使用。近年来,上海参与急救培训的人员数量逐渐增长,仅2023年,全市各级红十字组织就完成持证急救人员培训近30万人次。而此后连续两年,上海市政府将“培训8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24年,这一为民办实事项目培训了约10.2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超额完成目标。
此次发布的《2025年上海市医疗应急工作要点》同时指出,上海还将进一步指导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建设覆盖全市的AED统一管理平台,逐步将新增和存量AED设备接入“一网统管”平台。
贵州省也提出AED日常管理情况的相关通知
贵州省同样也非常重视AED的管理和巡查,其中文件要求到AED布设地点所在(管理)单位应组织人员立即对设备性能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在完成调研后将调查表,汇总成一张表后连同意见建议书面报告反馈至省红十字会。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人员和时间效率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AED统一管理平台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上海作为超一线城市也为各省起到了带头作用。
善威云救站及 (AED)管理云平台
作为公共场所应急救援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AED设备的完好状态是院前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AED作为公共场所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其设备可靠性直接决定院前急救的成败。现实中因设备电量耗尽、电极贴片失效或系统故障导致的急救延误,不仅可能造成生命损失,更易引发公众信任危机与法律纠纷。建立系统化、标准化的巡检管理体系,是保障设备24小时应急响应能力的核心举措,也是履行公共场所安全管理责任的必要环节。
其中,我司的院前善威云救站及AED管理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深度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是集一键呼救、一键取物、AED地图、急救资源管理、急救事件管理、志愿者管理、宣传培训等功能于一体院前急救服务与管理云平台。不仅能够联动附近志愿者,还能有效应对“超期服役”、管理不足的问题,真正构建起“配置—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解决黄金急救四分钟的难题。
我司践行“关爱生命,携手前行”企业价值观,打造“智慧急诊急救大平台”,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本文部分内容引用自“中国青年网”,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